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也从传统的货币资金不断发展到更广泛的金融资源管理。重构金融资源配置逻辑无疑是司库管理决策的重要议题,也是关于集团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要点。司库管理作为更高级的资金管理模式,发挥着战略导向职能,相比于传统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强调了企业金融资源的高效协同,往往需要通过融资管理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具体而言,金融资源配置应遵循四个基本逻辑:一是内外资本市场的配置机制重构;二是基于价值创造的配置原则重构;三是效率与风险平衡的评价指标重构;四是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转化体系重构(图1)。同时,司库管理以价值驱动和风险管控为导向构建金融资源管理体系,促使金融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
逻辑一:内外资本市场的配置机制重构
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金融资源配置。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因资金融通关系的形成而产生的,也是资金融通双方直接交易的场所。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直接体现在依托外部资本市场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依托内部资本市场合理投放内部金融资源,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一方面,司库可以通过推进战略资本运营,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创新金融工具应用,强化公司治理及市值和分红管理,推动司库向外部资本市场延伸。
一是扩大资本运作。增加对外部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增强对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研究,细化市场信息的事前研究和投融资判断,使集团战略重点产业高度契合政策及市场的发展。
二是优化资本结构。把社会的各类资本吸引到企业中,在形成企业规模优势的同时,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的共同承担机制。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除了筹措资金外,也可以吸引优质的股东资源。
三是实现资产盘活和增值。通过资本运营能够将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资产有效结合,盘活不良资产,将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扩大,进而通过资源整合,与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此外,发行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不但能募集大量资金,而且能够使企业的资产迅速增值。
四是促进国际化经营发展。资本运营是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捷径,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可以提高市场内在的营运效率,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配置效率;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进而提高跨国经营控制力。
另一方面,司库可以积极引入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管理与配置,发挥产品定价、绩效考核、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配置等职能。在利率市场化日益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通过引入FTP机制,可助力公司向集团成员单位战略配置金融资源,实现科学资金规划和投融资安排。
具体而言,FTP的本质是给内部资金一个价格,即给负债一个买入价,资产一个成本价,从而分割利差,引入科学的价格信号进而引导资源配置(图2)。司库与各利润单元之间按照确定的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司库向资金使用方收取利息,并支付利息给资金提供方,以达到科学核算业务成本和收益,分离利率风险等目的。
逻辑二:基于价值创造的配置原则重构
作为更高级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司库通过灵活调动内外部资源,参与集团价值创造,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帮助企业寻求新的业务发展增长点。这种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的配置原则体现在战略级资源配置和战术级资源配置两方面。
战略级资源配置即SAA,企业司库在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之间选择配置资金,合理权衡不同资金投向所面临的风险与报酬水平,以趋利避险的原则支撑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战略级资源配置通过定性定量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形式、规模,使企业向总体战略目标靠近,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状况严密分析、审时度势后作出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规划。
战术级资源配置即TAA,是企业司库在经营活动内部不同产品和服务之间或投资活动内部不同投资项目之间来配置资金。战术级资源配置对于集团总部与各业务单元构成的价值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集团将外部融资作为一项弹性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适度储备和适时释放,使其低成本地转化为生产性或投资性资源,可以为集团持续价值创造提供有效支持。
比如企业需要进行一笔融资,从战略级资源配置来说,要考虑从哪些渠道融资、融资成本要多少;尔后才从战术级资源配置考虑,融来的资金应该拨给哪个子公司,用于哪个项目才能发挥这笔资金的最大效用。除此之外,企业在选择战略级资金配置和战术级资源配置,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经营为根本。企业需要权衡自身需求和条件,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营运资金结构,做到与战略规划相结合。应促使资源向高效企业的优质业务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集中,面向主业、优势及重点产业创造价值。
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引导。由于成员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投融资决策权,仅仅是运用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重点加强内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使经营活动资金的配置符合资金的本性和市场逻辑。
逻辑三:效率与风险平衡的评价指标重构
根据资源配置效率理论,金融资源应当流向经营效率最好的部门和企业。效率与金融资源分配相对应才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在同等的风险水平下,金融资源逐利避险的本性将驱使资金流向资金效率更高的企业、行业或部门。而在同等的资金效率水平下,资金逐利避险的本性又会驱使资金远离财务风险高的企业、行业或部门。因此,司库需要建立效率与风险双重评价指标,合理调整业务发展的速度与风险管控的平衡,保障业务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方面,以回报率衡量资源创值能力。在风险相当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应流向回报率较高的、获利能力较强的产业板块和业务板块,从而有利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展高回报率项目,培植高利润率产品,不断积蓄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行业领先。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司库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进行资源配置时,就需要以数据指标衡量不同成员单位的创值能力,督促成员单位将资源投入到更高效率的营业活动中;在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活动中,司库应把资源交给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主体,通过资本经营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创造。
另一方面,以量化分析管控金融风险。在外部资本市场,司库在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时需要对源于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例如金融工具价格、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以及来自其他交易方的信用风险等。在内部资本市场,司库应从资本负债率、短期金融性负债占比等指标出发,对不同成员单位的风险水平进行测评,在集团层面上观测和控制总体财务风险。
逻辑四: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转化体系重构
当前,数据要素正成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驱动实体经济在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上发生深刻变革。《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20条”)的出台,对于加快培育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实现我国线下超大规模市场和线上超大规模数据优势叠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以数据要素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为主业的数据型市场主体总量快速增长,并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近4年全国大数据领域共启动投融资项目1300余个,融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全国各地积极建设各类数据交易机构,为数据要素更大规模全面流通奠定了较好基础。
从全局来看,在实践落地的需求方面,形成数据资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棋眼”。要从数据资产的确权、登记、评估、定价、入表等环节入手构建一个全流程的政策闭环,只有真正形成闭环,整个数据资产的商品化、市场化、要素化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对企业而言,在“小数据”时代,数据被当作某些项目或流程中被动使用的工具,数据本身的价值没有被认识。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超越了辅助性的工具地位,成为值得收集、治理、增值的资产。数据要素引发新的生产要素变革,正在重塑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在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强数据管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实现企业数据价值的内部循环,形成企业数据资产,是各个企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业绩新亮点的必由之路。
实现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变,企业需要把握以下核心要素。
一是数据治理。数据治理的作用是管好数据,以确保数据资源的质量。
二是搭建数据中台。数据中台的作用是加工数据,通过数据应用能力的建设,创造数据资产价值,并反向驱动数据质量的提升。
三是成果转化。数据资源的治理成果为数字化应用建设提供了保障,并与数据中台共同驱动、盘活数据,形成具有业务价值的基础类数据资产。
四是数据分析。数据资产在建设完成后通过BI分析、数据建模、标签管理等工具,形成更高价值的产品类数据资产。
五是应用场景。数据资产在建设完成后,最终通过各式各样的应用服务于终端客户,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风控、智能运营等,形成了最终数据产品化、数据资产价值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