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者如何筛选“好私募”?
从初期游走于灰色地带,到现在的阳光合法化,并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募在我国的发展已有10年。目前,证券类私募基金数量在3 万只以上,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超过8 000 家,在众多庞大的私募机构和私募产品中,我们中国投资者到底该如何筛选“好私募”?
格上研究作为私募基金行业公认的“超级智库”,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私募的进化》一书,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私募行业发展史,并详尽记录了18家私募巨头的成长蝶变历程。同时,还将格上财富10 年私募遴选经验完整系统地披露出来,希望为投资者精选私募的投资实践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多年研究摸索,在筛选私募方面,格上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整套基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个部分。
科学的定量分析
在对于私募基金产品的评价过程中,过往的量化数据可以给出一个客观而又直接的答案。然而由于私募的私密性,在做定量分析时一般面临较大困难。
一方面,为了提高量化分析的有效性,需要尽量完善数据库。不仅要实现产品数据的完整性覆盖,还要对数据属性进行梳理,形成科学、统一的分析口径,并对待分析数据进行无效或错误数据剔除,清洗掉数据的噪音。
另一方面,需要正视量化分析在基金筛选中的有效程度。比如,相较于公募基金,对私募进行量化分析时,缺乏完整的持仓数据,净值数据体量也偏小,进而导致量化模型失效或显著性不高。因而,在量化分析的应用上,格上研究中心仅将其筛选比重降为20%,更多用于私募基金的初选阶段,毕竟过往实现丰厚收益的机构,未来继续实现丰厚收益的概率,比过往业绩并不优秀的机构要高一些。
鉴于此定量分析目的,量化分析体系更多着眼于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并将长期持续投资理念注入其中,综合考虑私募基金的中长期收益、最大回撤、净值波动和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指标,在关注盈利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对下行风险、业绩持续性、风格延续性等方面的考量。
前瞻的定性分析
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在定性分析之后,我们有必要对私募基金进行定性分析,并将主客观分析结果相结合,进而帮助我们对私募基金做出更全面、完整的评价和判断。
经过多年的沉淀,格上研究中心逐渐形成了5P 原则,分别对公司的投资哲学、管理人团队、决策流程、投资组合以及过往业绩进行综合评估。
1.投资哲学
私募基金的投资逻辑应该是最先被考虑的因素。成熟、稳定、适应市场的投资逻辑,是决定基金表现的原始动因,直接影响着私募基金未来业绩的确定性和持续性。投资哲学
历经多轮市场考验的投资理念,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投资风格。一方面在风险上,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浸润,基金经理从骨子里打上了敬畏风险的烙印,进而全方位地体现在投研风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几条硬性止损措施。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投资上,正所谓“专注创造价值”。长期磨炼的技能,更能在熟悉的领域或行情中,精确地把握投资机会。
◎成熟性。投资逻辑成熟性体现在是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逻辑和投资体系;是否经历了长时间各种行情的检验;是否建立在对事件和市场的真知灼见基础之上
◎稳定性。具有坚定的投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唯有这样才能使其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中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适应性。投资逻辑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特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运行特征和投资者结构等状况紧密相关的。没有一种投资方法或逻辑可以适用所有市场,都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转变进行微调。
2.管理人团队
私募的核心是人,需要对全部私募从业人员进行评估。其中,基金经理是私募的灵魂。对基金经理进行评判时,除了对其投资理念、思维深度进行考量外,还需要考察其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能量。同时,对于其团队的考察评价也必不可少,只有拥有专业稳定的投研支持,独当一面的综合保障,基金经理才能将其能力发挥到最大。
公司治理是私募管理人做好投资业绩的核心保障,一个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有助于私募机构的长远发展,也能够让基金经理专注于投资,避免精力分散。对于公司治理方式的评价,格上研究中心主要从以下三点着眼:
◎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不仅能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还能够在投资、经营方面影响颇深。如,很多机构的核心投研团队本身就是主要持股人,这类私募一般拥有较高的投资积极性和团队稳定性。又如,有的机构存在潜在的实际控制人,需要抽丝剥茧地了解公司真正的经营意图或投资方法。
◎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这是保证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与忠诚性的最直接手段。合适的激励机制包括给予员工股权激励、和业绩挂钩的绩效和提成、恰当的奖金、升职的空间等,将员工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管理的合规性。在评估私募机构时,合规管理也是必须考虑的一环,否则一旦触碰底线,能力越强,导致的恶劣影响越大。在考察时,其运作基金的透明度、管理账户的结构、组织架构的完整性、公司的法律问题等均应纳入测评体系。
3.决策流程
投资是个完整的体系,过程控制也很重要。一个高效、合规、完备的决策流程,是投资策略有力执行的保障。
首先,决策的形成讲求高效,在投决会或决策人员安排上,并非人员越多越好,而是涵盖关键部门、关键人物即可;在投资决策流程上,并非越长越好,尽量做到精简、高效;在决策的执行上,则追求近乎于完美的执行力。
其次,决议的形成讲求科学。例如,到底应该采用高度集权的决策机制,还是彰显集体智慧的全体投票,两种方式本身孰优孰劣并无定论,但需要与其采用的投资理念相通、与表决人员的投资实力相匹配。
最后,在决策全过程中均要体现出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的理念,即使可能影响到决策的效率,必要的投资底线和经营红线仍坚决不能碰。这些均是在实际对私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4.投资组合与过往业绩
对于私募基金最直接的评价指标,自然是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以及其过往的投资业绩。
基金业绩是基金表现最直观的体现,通过量化分析体系可以分析出一些投资特征。而观察基金的投资组合,则是印证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表述的投资逻辑是否一致的有效方式,即是否“言行合一”。通常,不同时点的重仓股、持仓明细、交易记录都是考察投资组合重要文件。例如,从重仓股中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窥探其重点行业布局和持股脉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交易方式,也是验证基金经理是否言行合一或者眼高手低的直接方法。
——本文选自《私募的进化》格上研究中心 / 湛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18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