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经营,数字便是一切。
数字经济时代,是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时代,是产业、消费和治理的全面数字化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成为企业变革的战略力量和重要驱动力。数字化转型在重构企业组织流程、数字化人才、外部合作、商业模式等方面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提升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其数字创新能力,才能确保自身能够迅速的在数字化的全球经济中面对激烈竞争并持续发展。
为此,财资一家特别策划了《数字化经营》系列,将从数字经营着手,详细剖析通过组织变革、人才塑造、技术赋能、财务转型、场景重构、生态协同等方式,企业终将拥抱数字化,并受益于数字化。本期为《数字化经营》系列七,聚焦于数字供应链:提升运营效率。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数字化赋予供应链即时、可视、可感知、可调节的能力,把线下的、物理的供应链要素线上化、数据化,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一环,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美国数字化供应链研究院的《供应链白皮书》一文,数字供应链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平台模型,它可以获取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来源不同的实时数据,进行需求的刺激、匹配、感知和管理,以提升业绩并降低风险。而实现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的基础在于:对内完成组织架构的变革,对外进行运营模式的重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重塑供应链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助力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创造更多有效价值。
数字生态:革新组织架构,重塑管理模式,提高流程效率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在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培养自身的数字化基因,才能应用数字供应链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系统升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培养企业数字化基因的基础是要拥有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术能力的人,进而形成管理模式的变革。
一是数字化人才接替人工运营岗位。为了应对传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特点,供应链上的人工运营岗位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供应链架构岗位。这些人员具备了数字化供应链的相关技能,了解供应链的运作规律,懂得供应链模式的架构或优化,能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技术驱动和构建供应链的自动监控、自动反馈、自动处理体系。
二是中心化模式强化集成总控能力。在数字化的加持下,供应链管理的宽度和深度都会大大加强,以此向“生态集成型供应链”转变。供应链的组织不会“去中心化”,反而会通过“集成控制塔”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以强化供应链的集成和总控能力。
作为数字供应链的抓手,集成控制塔是关键信息的汇聚点、关键数据的处理点、关键决策的发起点和关键绩效的展示点,负责监控和指导整个端到端供应链的活动,使之成为协同的、一致的、敏捷的和需求驱动的供应链。集成控制塔通常需要对以下六大供应链模块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下达关键指令,反馈行动效果。
实时的需求感知和预测模块:通过抓取与消费者相连的POS数据、用户App数据、历史销售数据、外部生态环境数据等,对用户需求提前感知、提前预测;
端到端的计划管理模块:供应链生态中的企业的计划总控,包括原材料生产商、组装厂、分销商等的端到端计划统筹;
端到端的库存管理模块:全链路上的库存实时可视,根据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对库存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有效的配置管理;
端到端的物流管理模块:物流的可视化,物流网络上运力的调配、库存的调拨等;
端到端的资金和成本管理模块:全链路资金流的可视可控,资金的风险管理,以及供应链的全链路成本的监控和管理等;
端到端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块: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规避等。
数字供应链应在企业的业务运营实践中落地,实现供应链的逻辑重构。然而,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是由上下游的多家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的业务运营需要多家企业在实际的业务合作中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圈,推动传统供应链向数字供应链转型。在此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利用供应链的特性,把承载价值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引向终端用户。
第一是从链式到网状的连接方式。传统模式下,企业的供应链像“链条”一样一步步按顺序操作。但在数字时代,这一“链式”运行模式已被颠覆。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将企业供应链的运营从“串联”改造为“并联”,多个步骤可以同时进行。这大大加强了企业内外部的互联互通,更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关系,从而将“串行链式的供应体系”升级为“并行网状的供应体系”。
第二是从成本到利润的价值实现。在传统的企业运营中,供应链通常只是在削减成本时才会被提及。但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供应链可以利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更多的目标,甚至间接触及更多合作伙伴,掌握更多全新资源。此外,数字化供应链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客户需求变动的趋势,进而结合大环境主动感知客户需求,提升企业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的主导性,从而将供应链由消耗资源的“成本中心”转变为提供服务的“利润中心”。
第三是从平台到生态的普惠金融。随着专业平台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深化,数字技术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数字经济时代,基于数字供应链的价值创造体系和数据征信体系,供应链金融将成为真正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一个健康的企业或经济社会而言,资金是依附于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来产生利润的。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会产生种种问题,无法满足风险管控和获利两大基本诉求。数字化供应链能让金融服务紧紧围绕供应链资金流的周转需求提供服务,从而有效促进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并反过来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
数字化在供应链金融中的角色和作用,一是产业信用的传递者,通过技术让信息更为透明从而传递信用;二是金融生态的促进者,依托金融科技真正地预示风险,让投资者了解和管理风险,从而促进资金的流动。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组织和企业能够更有效、更透明、更可靠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优化整个产业的现金流、缩短现金流量周期。这种新型生态的产生一方面帮助利益各方用较低的资金成本实现较高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让金融服务的开放性、均衡性和公平性逐渐增强。
数字供应链: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精细化运营,创造最大化价值
数字技术一直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助推剂,其在帮助供应链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工具通过提高内外部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转移能力,帮助企业实现精益化管理。
物联网与实时性:通过在各个节点上实现对产品的智能化管理,使得供应链上每家企业能对产品的流动状态进行监控,实现供应链的实时可视化管理,同步产品信息,以最低成本快速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
人工智能与决策性:供应链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和跟踪数据、清理数据、检测异常并生成预测,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来改善供应链中的薄弱流程,优化供应链中的不同决策,从而重塑商业模式、改善客户体验。
区块链与透明化:通过创建安全透明的分类账本系统,区块链将生产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商和监管机构等供应链上所有相关利益方纳入到同一个管理平台中。从商业角度看,这一技术帮助供应链网络更方便地管理共享的流程规则和数据,使得各个参与主体之间更好地进行互信及价值交换。从法律角度看,其交易可溯源、难以窜改、不可抵赖、不可伪造的特性,能使人、企业、物彼此之间因“连接”而信任,这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
信息技术对于供应链的实质以及结构设置具有重要影响,它促进了企业内部供应链各个流程环节的整合,同时也加速了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运营整合。因此,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决策,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是简化交易模式,改善用户体验:数字化环境下,企业运用B2C电商模式的概念打造B2B协同平台,通过电商式平台与移动端等数字技术,简化客户与企业的交易模式,确保更具弹性的端到端用户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内部运营效率。
如京东利用线上互联网零售B2C的思维经营线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无人超市。基于“研发+商业化”模式,京东通过布局无界零售,让消费者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与培养新的消费习惯。零售的基础设施变得可塑化、智能化和协同化,以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升级。
二是主动感知需求,提升运作效能:大数据与认知运算等数字技术能帮助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未来需求提供精准、深入的理解和感知,实现从“描述需求”到“预测需求”的转型,确保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在一个共同的计划体系下运营。
如国美提出“回归零售本质”,改革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向上游家电厂商进行“反向定制”。基于大量的消费数据,国美通过对新技术潮流和消费趋势的持续跟踪,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同时连接具有差异化生产能力的供应商,通过规模化采购的方式,满足用户在产品功能个性化配置和设计方面的需求。
三是建立透明图景,识别关键路径:大数据与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清晰、透明地勾勒出供应链体系全景图,展现出与各个关键部件供应商的层级关系,从而识别出关键的供应路径。在企业与多级供应商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对供应商的库存、产能、质量等信息进行监控,实现主动风险管理,保证供应的连续性。
如伊利构建了乳品供应链全链条追溯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奶牛养殖、原奶运输、辅料库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报告、产品运输配送、销售记录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查询,让食品安全链条变得可视化、可数据化,从而有效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未来,数字化供应链将会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承担重要且关键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组织重塑、技术赋能、生态协同等方式,企业终将拥抱数字化,并受益于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