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肖小和、蔡振祥,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财资一家原创首发
从票据史看我国票据科技的发展变迁
周朝的质剂、傅别和书契系票据的雏形,宋朝时,交子、会子等纸质票据得以大量发行和流通,对当时的商业贸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时发达的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和推广是推动票据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发行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朝时,票号的出现大大推广了票据尤其是汇票的使用,推动了我国汇兑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票号汇兑过程中,交付款凭证主要是汇票,取款方凭票便可以取到相应金额,因此汇票的防伪与辨别就非常重要。在汇票采用的防伪措施中,使用特殊纸张和特殊印章是重要手段之一,而这便需要相应科技的支撑。此外,票号的密押制度也体现了一定的科技思维。
进入民国时期,以上海地区为例,1933年,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后,票据交换制度正式确立,华商银行开始有了自己的票据清算机构,此时,钱庄、外商银行、华商银行三者均有自己独立的清算机构,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此后,由于市场上提升票据清算效率的呼声越来越高,各机构纷纷呼吁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换制度,1945年抗日战争后,上海票据交换所改组,结束了上海票据交换三分天下局面,上海建立起统一的由中央银行主持的票据交换制度。在票据清算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统一的、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而当今的票据系统也是必须建立在将票据业务执行和操作规范化的基础上,以达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的目的。因此,票据清算制度的变迁过程体现了一定的科技思维。同时,为以后科技应用票据领域提供了一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在票据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票据市场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200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票据专营机构—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成立,其搭建的以科技为基础的票据内部管理系统使得部分纸质票据业务操作流程不再需要使用手工方式,很好地提升了票据业务的安全性和操作效率。2003年,第一个票据官方报价平台—中国票据网诞生,为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转贴现和回购业务提供报价、撮合、查询等服务,票据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市场效率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招商银行“票据通”等为代表的基于各商业银行的电子票据业务蓬勃开展,将传统的票据业务与网络银行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行内票据业务效率,促进了市场增速的回升。2009年,由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业务进入电子化时代,对票据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2年,随着金融科技发展的推动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互联网票据理财、互联网票据交易撮合平台开始蓬勃发展,极大地活跃了票据市场。
2016年票交所成立后,通过重塑票据业务规则和市场生态,显著提高了票据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规范性,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迎来了快速发展,业务创新在民间纷纷展开。2018年11月25日,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在上海票据交易所成功上线运行。2018年以来,国股大行依靠科技力量相继推出“极速贴现”等创新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票据贴现融资效率。票交所自2018年12月上线“票付通”产品,2019年5月27日,上线“贴现通”产品,致力于通过票据业务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2019年8月,央企主动作为,由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携手51家中央企业搭建“企票通”平台,为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
第一,电子票据全流程进行电子化登记和处理,免去了纸票保管、传递等时间成本,再加上基于IT系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可以使票据交易效率明显提升。 -
第二,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票据市场地域性的限制,使票据业务可以实现远程在线报价、交易,实现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
-
第一,安全认证机制可以保证电子票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有效避免克隆票、假票、票据丢失、污损等风险。 -
第二,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是票据业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通过IT系统将原本人工把控的环节转变为系统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
第三,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线报价、交易,提升市场透明度,更好地记录、分享信息,有利于帮助市场经营主体降低市场风险。
-
第一,电子票据为票据标准化创造了必要前提,在其基础上可以探索更多的创新票据产品。 -
第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结构技术有望改变现有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结构,通过建立更加安全的“多中心”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中心化”模式所带来的开发成本、系统维护优化成本等,更可以通过时间戳完整反映可追溯历史的特性,形成一种全新的背书机制,用来反映票据权利的转让过程。
-
第一,科技发展决定了票据介质。宋朝时,造纸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印刷术的进步使得纸质票据(交子、会子)得以大量发行,由于纸质票据易于保存,不易腐烂,携带轻便,使用它可以避免运送现银的麻烦,因此逐渐被百姓接受,广泛用于商业贸易,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在其基础上得以体现。2009年后,随着电子票据的逐渐普及,票据使用的便利性与安全性明显增强,票据支付、结算、融资的功能在其基础上明显增强。 -
第二,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将个人投资者和持票企业对接起来,大大降低了小额票据的贴现成本,而且使得流程更为快捷,有效地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三,电子票据、IT系统、互联网技术等为票据标准化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标准化票据的推出,票据朝着标准化资产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票据的融资、投资、交易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 - 第四,票据的调控功能主要通过再贴现业务来实现,科技使再贴现业务办理流程更加便利,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支持特定行业,从而增强票据的调控功能。
当前票据市场科技应用存在的不足
在制度方面,当前的票据市场制度体系未充分考虑科技应用的需求,某些制度设计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功能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在电子票据方面,我国的《票据法》没有电子票据相关内容的规定,存在电子票据核心立法缺失问题;电子票据监管制度仍存在不完善,存在通过利用审查漏洞进行洗钱活动的风险。
在互联网方面,未明确互联网票据平台的直接监管部门,对互联网票据平台的准入和运营等缺乏明确的管理办法。
在数字票据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票据形式,其与传统票据存在着很多共通点,但也会对传统票据规则形成一定的挑战,随着数字票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其相关的制度安排应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其后续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虽然票交所成立后会定期发布市场交易总量数据和收益率曲线信息,但目前市场信息披露仍存在明显不足,市场中没有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参与者掌握到的市场信息很有限,不能为票据业务的经营提供充足的数据和信息支撑,没有海量有效数据的支撑,大数据应用的开展会很困难。
在监管制度方面,当前的票据市场监管制度还没有充分考虑金融科技快速崛起的发展实际,在监管层面上对科技的运用程度不高,对提高票据市场科技应用水平缺乏顶层设计,未明确科技类票据应用系统监管对口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未能形成有利于科技类票据应用发展的合理完善的监管框架。
金融科技是未来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票据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票据市场的应用还很有限,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一,票交所作为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场所,沉淀了海量交易数据,但目前对其所积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还远远不足,数据应用途径还很有限,未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的强大功能。同时,由于专业人才缺乏、投入成本较大以及数据获取渠道有限等原因,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的整体科技意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二,目前区块链技术在票据交易上的应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一些业务场景上的测试还不充分,复杂业务场景的有效应用还不多,区块链的交易吞吐量、资源利用率还有较大优化空间,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运行高能耗、数据存储空间容量要求高、系统处理抗压能力不足、51%节点攻击问题未完全解决、非对称加密技术有可能被破解等问题,区块链为监管提供高效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 第三,人工智能在票据市场中的应用还相当有限,未来应在人工智能电话客服、智能交易、智能投顾、远程交易员身份识别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未来加强票据市场科技应用的思考
票据制度是票据市场运行的规则,票据市场科技应用需要在票据制度的框架内运行,深化票据市场科技应用水平需要票据制度的支撑,票据制度应不断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票据科技发展的需求。
在电子票据方面,建议在《票据法》中明确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可考虑在《票据法》中专设一章规定电子票据相关内容,更好地保障电子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银保监会、工信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形成自动监测与人工识别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实现对电子票据业务的全流程监管。
在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第一,建议加快对《票据法》的修改,给予互联网平台以票据业务准入资格,防止现行票据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票据创新发展的制约。第二,应明确互联网票据平台监管部门,并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制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成立互联网票据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在数字票据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票据法》《电子签名法》《票据实施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票据的法律地位,承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完善数字票据期后背书制度、明确数字票据伪造时的责任承担、明确电子认证机构的民事赔偿范围、完善票据涉诉法律制度。
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建议依托上海票据交易所,应尽快出台票据IT系统管理办法和票据信息披露制度。
-
一是建设标准化、覆盖面广的信息采集录入平台,实现信息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
二是打造模型化、手段先进的信息分析预测平台,对信息数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精细化、系统化的分析。 -
三是实现智能化、时效性强的信息咨询发布平台。
在票据IT系统建设方面,首先,票据从业机构应逐步加强票据IT体系建设意识,加快明确统一的票据IT架构标准,形成完整的全流程票据管理系统,优化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系统技术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要通过进一步优化票据业务系统,更好地提升企业客户的直贴体验,通过“秒贴”“票据池”等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加畅通、便捷、高效的贴现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快建设智能风控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资产评级、智能授信审批、实时监测、跟踪督办及风险预警,实现对客户信用的精准掌握以及市场风险的快速识别,促使风控体系实现全方位、多维度覆盖,保证系统的可延展性与适应性。
在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首先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创造更多票据创新产品,比如供应链票据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票据基金产品、标准化票据产品等,加快票据支付创新,拓展票据融资渠道,推动票据市场创新发展。其次,银行可根据电子交易平台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等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客户授信评级模型,通过丰富的信息综合判断授信对象的信用状况,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并根据客户的用信状况、存款记录、评级情况等因素,实时调整授信额度和期限,以实现授信动态化。最后,要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建设,优化平台规则,完善平台功能,结合多元化科技手段,与各类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积极推进应收账款票据化,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1. 加快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
从技术角度分析,区块链技术自身的去信任、时间戳、可追溯等特点与票据应用场景十分相近,应加快区块链技术在票据市场应用的整体性研究,将票据市场各类参与者在数字票据联盟链中进行定义。
2. 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
未来,票交所将成为全国票据市场最完整的数据拥有者,其应加强对数据的管理与运用。票交所层面数据的应用包括公共服务和商业化运用两大类,公共服务和商业化运用可根据需要互相转换。公共服务包括指数类、余额类、信息类数据的实时发布。商业化运用包括基础数据与数据增殖服务。基础数据服务是指以与会员单位的接口或客户端形式提供给各参与机构的自身基础业务数据,数据增殖服务是指通过数据分析产生咨询、信息类服务产品集等。
大数据可以为票据监管部门提供实时监管手段。
首先,监管部门可以与票交所合作建立实时监管平台,运作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甚至拦截可疑报价和交易,把系统性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其次,央行可以将票交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其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宏观调控。
大数据能够为银行及非银机构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 一是依靠大数据预测市场利率走势。
- 二是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分析能力,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市场监测并同时建立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利用不同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差异来赚取低风险利润。
- 三是助力商业银行自身授信评级体系从定性分析迈向定量分析。
- 四是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票据创新产品分析研究,并为创设票据创新产品奠定定量分析基础。
- 五是利用大数据发布商业承兑汇票各种信息。
- 六是大数据可助力第三方评级公司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3.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一是票交所设立人工智能电话客服。在票交所上线并达到一定交易量后将面对各方参与者的咨询,建立人工智能客服将有效节约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对后期信息的汇总分析带来益处。
- 二是商业银行可在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涉足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多市场的套利交易、高频交易等,在快速变化的多个市场间实时捕捉交易机会,为参与者带来更大的交易利润。
- 三是利用生物智能识别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实现远程交易员身份识别,以及远程商务沟通谈判等。
4. 防范金融科技风险
金融科技应用于票据市场,有利于票据更好服务经济。但是对金融科技应用的相关风险,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措施上加以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肖小和等.中国票据市场创新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242-257.
[2]肖小和.以科技为抓手建设上海国际票据交易中心[N].证券时报,2019-12-09(A08).
[3]肖小和.票据业务融合IT系统刷新发展格局[N].上海证券报,2015-06-13(006).
[4]肖小和.互联网票据业务创新着力点何在[N].上海证券报,2014-08-23(006).
[5]卢家瑜,谢宝友,冒鹏莉,叶青,陈杭燕.电子票据法律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18(01):73-81.
[6]张荣康. 基于区块链构建的数字票据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