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资数科 财资数科
  • 首页
  • 中国司库
  • 数智财务
  • 共享服务
  • 交易银行
首页 › 财资实务 › 给财务人的十二封信⑥ | 融资管理与信用画像

给财务人的十二封信⑥ | 融资管理与信用画像

财资君
6 年前

亲爱的财务人:

融资行为贯穿企业的生命全周期。传统融资模式下,存在融资成本高,授信额度不能得到完全利用等问题。融资模式要如何进行创新?

例如网商银行依托于蚂蚁金服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降低经营成本、风控成本,从而降低贷款利率,服务小微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数字化时代,行为即数据,数据即信用,信用即货币。CFOs要如何量化信用,将其转换为融资额度?如何保存数据,作为借贷凭证?如何监控数据,保持信用持续可信?

为此,财资一家特别策划了《给财务人的十二封信》系列,本文为第六封信,这封信的主题是:融资管理与信用画像。希望能为您的财务工作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并期待您的回信。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过程是改变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也是新组合与旧组合竞争而进化的过程,最终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价值链的重新塑造。

融资的创新,可以对资金的金额、期限、利率等要素进行全面优化,通过灵活组合为企业量体裁衣,真正降低企业的整体融资成本。比如,传统银行融资方式下,资产与融资必须一一对应,通过池化和组合创新的方式,企业只要将存款、票据、存单、理财产品、债券、股票、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等短期流动性资产以及其他固定、长期资产入池成标的,便能生成对价融资额度的资产池包。融资对价资产不断丰富,融资品种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融资模式创新下的三点问题:边界、定价、创新

传统融资模式下,票据、存单、债券、股票、应收账款等短期流动性资产以及其他固定、长期资产不能拆分,企业融资金额、期限受到限制,带来不必要的融资成本(时间与空间的不匹配)。核心企业的授信难以传递至供应链中其他企业,造成授信额度没有得到完全利用。而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融资模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融资业务对担保抵押的要求逐渐减弱,创新的融资模式下,金融家和财务人面临新的课题。

第一,融资担保和标的的边界。企业融资的标的不再局限于一般资产,还可以是企业应收账款、票据、订单,乃至信用。标的的形态不同,风险逐步释放。

第二,创新融资方式的精准定价。传统模式下抵押的固定资产可以根据市值获得相应额度的融资,新模式下,企业信用所对应的融资额度、期限和利率该如何设定。

第三,以信用为担保的融资创新,风险如何管理?不再以资产为担保的融资行为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兜底,围绕数据闭环的信用平台搭建,基于交易数据的信用评级,或者第三方机构的增信,成为CFOs必须关注的议题。

从交易费用到信用资产化的数字化演变

融资是资产形态交换、信用价值交换的过程。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银行本质上是服务于交易活动的,因而经济中交易治理结构的变化将影响银行经营理念和金融服务创新。

威廉姆森指出交易费用由三个因素决定: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改变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而改变交易费用,进而改变价值链的交易治理结构。

创新的融资模式下,信用成为与债券、股权、抵押物等具有同等地位的资产。而信用来自于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累积,加强信用管理将会对交易链、价值链带来本质提升。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企业信用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CFOs需构建企业信用数据平台,对内维护自身信用,对外判断交易风险,从而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

第一,大数据平台整合信用生态,实现信用量化。通过大数据技术,网罗企业的交易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竞品分析等,形成产业链中的数据闭环,从行业特征、财务因素、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财资力等角度为企业建立评级平台,量化信用等级。

第二,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助力企业资产监控。万物互联时代,制造企业的融资门槛得到很大限度的降低。物联网为企业动产作为融资担保提供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不可窜改的特性也使订单数据真实可信。

第三,算法升级动态衡量企业信用。商业节奏越来越快,倒逼企业管理的灵敏度提升。得益于数据采集的算法升级,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取数据时差缩减。相较于报告数据,实时数据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可靠的决策依据,使企业的信用评级与实际情况实时匹配。

基于信任基础上的信用递增与风险递减

信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企业数据形成闭环,构建起与金融机构的信任,融资成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做好信用管理就是构建信任关系的基石。

第一,交易行为累积信用数据。从经济学层面来说,信用存在于“借”与“贷”的过程里,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契约和信用为基础,在一次次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信用被不断积累,从而形成价值。企业需要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将信用累积和风险管理嵌入业务端和流程之中,使得各部门在信息搜集等环节中密切合作,打破部门制和层级固化,以达到强化风险管理的目的。

第二,数据闭环促使风险递减。风险来自于未知。伴随着数据平台逐步完善,企业交易数据、产能数据汇集的信息成指数化增长,形成数据闭环,市场环境逐渐透明,企业经营风险、业务风险、市场风险都为金融机构所获知,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被逐个消除,从而影响企业融资额度和融资成本。

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绘就企业信用画像。通过信用画像,CFOs对企业自身、对客户群体都可以有直观判断,从而预测风险,调整管理方针。金融机构不再依靠产品形式来进行风险管理,而是基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构建不同的风控模型,直观地描述出优质客户的形态,融资风险管理追溯到风险的源头——企业的选择。依托金融机构的专业能力,为不同企业制定针对性融资方案,进而持续陪伴企业成长。

数字化时代,行为即数据,数据即信用,信用即货币。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企业信用的载体已经从实物转移至订单、产能,甚至是商业模式上,从而影响企业融资活动,而这一现象也倒逼企业正视和加强信用管理,促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给财务人的十二封信·第六封信

企业信用
0

评论 (0)

取消
    发表评论

猜你喜欢

  • 欢迎订阅2025年《财资中国 · 财富风尚》杂志!
  • 中国联通国际有限公司:全球资金集中管理实践
  • “423世界读书日”,给财务人精心推荐的14本好书
  • 矿冶集团: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打造一流财务管理体系
  • 企业司库、数智财务、跨境资金、风险管理……2024年财资中国杂志订阅速览!

搜一搜你感兴趣的

财小神RPA

热门推荐

以共享型财务与司库型财务为两翼,推动实现一流财务管理体系
25家央企:2024年财务工作重点
6家央企实践:持续推进境外司库体系建设——设立香港财资公司、构建跨境资金池
【对话】天能集团财务总经理王志军:“15356”财务模型下的财务数字化转型
五大视角剖析,解读司库的本质

推荐标签

TOP访谈 中国司库 交易银行 会议资讯 供应链金融 共享服务 封面故事 政策资讯 数智财务 新刊导读 财资实务 默认
  • 首页
  • 中国司库
  • 数智财务
  • 共享服务
  • 交易银行
  • 约访/投稿/授课/讲座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6-2025 财资数科. Designed by nicetheme.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302 号 浙ICP备14016018号-1
  • 首页
  • 中国司库
  • 数智财务
  • 共享服务
  • 交易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