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金融控股平台盛行的当下,企业纷纷选择布局多项金融及类金融业务来实现自身的金控布局。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典型的金控平台企业案例,来具体分析国内金控平台国际业务布局模式,未来空间,以及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判断未来四大走向。
文/赖少宗 和君咨询咨询师;编辑/吴乐意
刊于《财资中国|财富风尚》杂志2018年4月刊,有删减
近年来,国内金融控股平台发展如火如荼,大至国家中央企业,小至地方民营企业,通过布局多项金融业务,最终实现金控布局。在国内企业“跑马圈地”的同时,领先型企业已经着眼于金融业务国际布局。
从国内金控平台标杆看国际布局模式
从当前国内金控平台国际业务布局模式看,可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单一服务集团主业。中油资本为中石油集团旗下控股公司,而中石油集团下属公司经营业务遍布北非、西亚等世界各地区;中油资本旗下中油财务被定位为集团内部结算平台、筹融资平台、资金管理平台,并成立中油财务(香港)有限公司,随后设立中油财务(迪拜)有限公司,中油财务(新加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中国石油集团境外资金,并为其海外业务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全球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办理成员单位资金结算,提供海外油气项目融资,集中管控外汇风险。
第二,与集团主业形成协同。渤海金控通过不断国际并购,国际业务从零做起,到现在已经成为资产规模近3000亿元、年收入达243亿元的世界级租赁龙头企业,国际租赁业务主要分为飞机租赁与集装箱租赁。这与其股东海航集团的业务密不可分。海航集团为集航空、酒店、旅游、物流、金融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全球化企业集团,当前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业务开展一系列收购。
第三,金融服务国际化。泛海控股协同母公司收购美国大型综合金融保险集团Genworth,获取美国市场渠道及国际运营能力。通过收购港股券商华富国际,构建起“民生证券+华富国际”的境内外双券商平台布局,可以实现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国内外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集团金融服务将走向国际化。
从国际金控服务市场端看未来空间
从未来发展走势看,国际金融服务需求量在放大,金融业务国际布局可行性在不断提高。从市场需求端看,国内产能和资本面临双过剩并倒逼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内企业为寻求产能释放及转型升级,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数量与资金规模相应快速攀升。从具体数字上看,自2009年至今,非金融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9.6%,而投资金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1.6%,整体国际投资速度快,同时企业投资数量在加大。
与此同时,当前境外投资企业普遍面临着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滞后、融资成本高、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如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需了解当地政经、社会等环境,寻找并购标的,进行资产/资信评估等,而有潜在财务顾问需求,相比之下,企业所属母国布局当地的金融机构更具信息优势;企业在“走出去”之后,产业区域布局除了发达国家外,企业投资还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个别地方政治局势不够稳定,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更大,防范各类风险的需求显著上升。而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保险、汇率避险、担保等金融服务,从而产生保险与风险的防范需求。
而随着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全球化倡议的实施,诸多大型企业及更多“借船出海”的中小型企业,势必带来全新的国际投资机会,促进企业扩大海外的投资规模,这也对金融服务业国际化提出更多的需求。
从供给端看,中国金融业积极改革、提质增效,实力明显改善。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33万亿美元,高于同期欧、美、日的31万亿美元、16万亿美元、7万亿美元水平。中国已同西欧、美国、日本并肩,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四大银行板块之一,同时从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上榜数量来看,2016年共有119家中资银行入围,而2010年时相应数字仅为84家。中国金融业已初步具备国际金融服务能力,响应境内企业国际投资需求。从非银行业来看,伴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到来,非银金融资产规模、业务发展获取长足发展,且风险治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从规模上来看,保险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3.1万亿,有望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证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反映行业抗周期能力的利息净收入和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占比持续攀升;公募、私募、信托产品加速发行,基础资产涵盖债券、股票、期货、股权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资产规模等多元理财需求。
从风险管理来看,保险业已实行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2016年末保险公司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53%;证券业已全面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在金融业务国际布局上,“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从对外投资规模来看,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年内增长了1.8倍。
结合区域产业实际判断未来四大走向
一是关注区域业务机会。国内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日益活跃,2014年至2016年共发生并购案件230起,并购规模达到370亿美元,超过了2007—2013年的总和。
二是关注行业机会。从企业海外投资布局上看,可重点布局油气、公共事业与能源、采矿等资源类行业。从并购规模看,“一带一路”沿线公共事业与能源、消费品、医疗领域的并购规模上升明显。
三是选好重点金融服务业务。针对区域及行业机会,选择重点服务产业群,并挖掘“走出去”前、中、后相应金融的需求痛点,并优先重点发展相应服务。
四是整合配套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考虑到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区域相对较窄、进程也相对较慢,服务能力跟不上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需求。而境外投行已在国际环境中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高度关注相应的业务机会。建议优先选择对当地金融业务进行并购或合作,从而更快获得境外渠道、金融牌照资源以及客户资源,更快响应企业国际化扩张而带来的融资以及并购需求。
……『全文可订阅本期杂志浏览,加财资君微信treasury-westlake,进微信群与行业大咖交流。』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