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的落地实施和顺利运行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跨境投融资改革创新迈出了关键一步。
资金池的定义:资金池,也称现金总库,是企业集团集中和管理资金的常用工具。随着中资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资金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急需更加高效、便利、低成本的本外币跨境资金运营模式。2021年3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在深圳落地。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深圳中支”)按照政策统一部署,不断探索跨境资金池政策的迭代创新,助力市场主体实现“两增两减一打通”(增加业务规模、增加财务收入、减少人工、减少税费、打通意愿购汇路径),显著提升跨国公司资金运营效能,成效显著。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已成为促进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
跨境资金池政策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为便于境外资金管理,它们在境外搭建了资金池。伴随着境外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集团国际化步伐迈得越快,资金集中度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上述难题,我国跨境资金池管理政策不断演进,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由点及面,局部开展外币资金集中运营
先是个别企业开展探索。20世纪90年代,经外汇管理局批准,中石化集团等跨国公司开始开展境外资金归集试点。其后,个别区域实施改革。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推出“浦东九条”,允许跨国公司在现行委托贷款框架下对境内成员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可开立离岸账户集中管理境外成员企业资金。再后来,境内外币资金池初步构建。2009年,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明确了境内外币资金池的基本管理原则、业务结构、数据统计和审核程序等内容,助力境内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增强竞争优势。杜邦集团是深圳最早一批开展境内外币资金池业务的跨国公司,2011年开展业务以来,年度平均资金调拨量约14亿美元。
- 第二阶段:逐步拓展,本外币资金池政策分别推进
一是跨境外币资金池试点全面铺开。2012年12月,外汇管理局正式启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2013年5月,深圳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落地,华为集团、中兴通讯、中集集团等跨国公司获得试点资格。二是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政策正式出台。2013年12月,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试点。2014年6月,试点推广至全国,深圳辖内企业积极响应,创维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多家跨国公司参与试点。
虽然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和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在成员企业要求、业务门槛、备案手续、账户架构、规模控制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思路都是将境内资金池与境外资金池有限联通,实现经常项下与资本项下资金的集中收付,政策设计理念与监管框架大体趋同,为实现跨境资金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 第三阶段:持续优化,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
一方面,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进一步完善。201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出台,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及资金净流入上限。另一方面,外币资金池初步实现本外币合一管理。2015年8月,外汇管理局下发《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通知》并于2019年3月进行修订,进一步简化登记管理,优化账户结构,允许跨境本外币资金同时入池,初步探索本外币合一管理,成为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管理政策演进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至此,跨境资金池政策形成了本外币多种模式并行的管理格局。其后,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21年3月,北京、深圳获批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2022年7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扩展至上海、广东、陕西、北京、浙江、深圳、青岛、宁波等地,扩大了政策覆盖面,并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集中收付业务,进一步便利跨国公司以人民币开展跨境收支业务,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政策的深圳实践
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持“走出去”企业全球化经营,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双循环”重要交汇点作用,深圳中支广泛调研企业需求,深入参与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顶层方案设计。2020年10月,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纳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2021年3月,深圳获批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截至2022年6月末,试点业务规模达318.6亿美元。
-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圳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以“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突出受益导向”为原则,重点聚焦辖内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大型实体制造业跨国公司,行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通讯设备等,对实体经济精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企业有效降低资金调配成本,实现集团内资金调拨无需通过委托贷款框架,显著提升企业境内资金运用效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从实施效果来看,试点已累计为深圳试点企业增加财务收入、节约税务成本约4000万元人民币。推进池内异地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主办企业代异地成员企业完成备案后,异地企业业务可“统一归口”在深圳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银行办理,且统一享受优化单证审核等便利化服务,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试点企业获得感。此外,支持主办企业代境外成员集中收付。2022年7月,第二批试点在首批试点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允许主办企业依据真实贸易背景,直接与境外成员企业的交易对手方开展资金收付业务,切实回应了跨国公司提升跨境资金集约化管理的更高要求,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探索新途径。
- 整合本外币政策,助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试点吸收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业务中富有成效的做法,制定统一规则,并实现有机融合。一是池内资金划转、结算、融资等多个业务条线币种均可以自由选择,给予企业更大自由空间。二是依托深圳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实现多币种账户合一,有效减少企业开户数量,节约管理成本。三是通过调整汇率风险折算因子,鼓励试点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双向融资,着力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切实满足企业对于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的多元化需求,使试点政策更加精准直达,深圳中支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宣讲“本币优先”理念,推动资金池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幅提升,企业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有效降低。以深圳某试点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深圳中支的引导和推动下,目前已实现95%以上跨境交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年度结算量约400亿元人民币。
- 深化“放管服”改革,渐序推进资本项目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圳中支基于试点政策,深化落实跨境投融资改革创新,推动实现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要素流通循环。一是落地意愿购汇业务。在资本项目结汇已全面实现便利化管理的基础上,试点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在一定额度内自主选择购汇时机,为企业加强汇率管理、提升汇率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6月,深圳试点企业开展了首笔意愿购汇业务,金额为5亿港元,为企业节约成本达308.4万元人民币。二是扩大企业跨境双向融资空间。根据试点政策,深圳中支为试点企业适度调增双向跨境融资额度,进一步满足企业跨境本外币资金的余缺调剂和归集需求,赋予企业在跨境资金管理层面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实现了限额内的跨境双向融资可兑换。截至目前,深圳试点企业已累计开展跨境双向融资140亿美元。三是持续优化账户架构,取消委托贷款框架,大幅简化业务流程和手续,企业资金汇划路径有效缩短三分之一,提交材料由“一大摞”简化为几张纸,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银行审核业务时间也大大缩短,跨境资金调拨速度从以往的按天计算缩短至以分钟计,最快仅需5分钟即可到账。
跨境资金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展望
- 探索建立“普惠型”本外币资金池管理政策
按照“兼容并包、高低互补、因势利导”的基本原则,将更多便利化政策纳入资金池政策管理框架,进一步改变本外币多种模式并行的跨境资金池业务管理格局。具体来说,可调低入池企业营收规模、国际收支规模等准入门槛,建立低门槛、高水平的“普惠型”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更大程度扩大便利化政策覆盖面,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激活深层次发展动力。
- 打通跨国公司全球财资中心回归境内路径
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一些跨国公司将境外财资中心迁回境内的需求愈加强烈。在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基础上,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跨境资金管理、税收政策、金融基础设施等规则制度与国际更加接轨,打通跨国公司全球财资中心回归境内路径,稳步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创新。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的落地实施和顺利运行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跨境投融资改革创新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深圳中支将继续按照“稳中求进”总思路,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坚持服务金融双向开放,对标国际通行标准,兼顾我国实践,继续探索推进跨国公司全球资金管理改革创新,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双区”建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作者|邢毓静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
责任编辑|纪崴
来源|《中国金融》2022年第16期
评论 (0)